目前國內的志愿服務普及度還不高,北京奧組委的一位官員對《環球》雜志記者坦言:“中國還遠遠沒有完善的志愿者體系。真正意義上的志愿者,也就是社會義工,還沒有出現。” 但他同時認為:“這些人我們社會是需要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無疑會帶來一次志愿者服務的高潮,會為中國志愿者文化帶來深刻的影響。
面對2008年奧運會,志愿者服務面臨機遇的同時必將面臨許多挑戰,在人數、質量等等方面,我們的奧運志愿者服務是否可以交上滿意的答卷?
(一)人數規模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官方報告中為奧運志愿者下了清晰的定義:“奧運志愿者是一個在奧運會這個組織里,對集體和個人做出利他承諾的人,他/她承諾將盡其所能完成交與他/她的任務,并且不接受金錢或獎品等類似性質的獎賞。”自此,志愿者項目成了奧運會組織工作的基本組成部分。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預計需要10萬人次的賽會志愿者,遠高于往屆,這還不包括其他如迎奧運、奧運前期、城市志愿服務等項目中需要的人數。
對于奧運會這樣超大型的國際綜合盛事來說,能否招募到足夠多的志愿者是成功舉辦的一個關鍵保證,因為僅僅依靠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顯然無法應付那樣高強度、高密度的工作;國家也不可能一下子招募大量臨時工作人員,因為不僅經濟上要承擔巨大的壓力,還要面對奧運的善后問題。從2003年就已經開始的迎奧運志愿者服務到現在正在進行的前期志愿者服務可以看到,北京奧運志愿者的運行從人數上說,絕對達到了標準。自從2006年8月28日北京市奧運會志愿者招募啟動后,短短幾個月之內,網絡報名就達到了20多萬,而咨詢電話更是不計其數。事實上,以中國13億人口的基數來說,招募到足夠多的志愿者沒有任何問題。
(二)能力
“你微笑了,也要讓服務對象微笑才行。不能光有熱情,卻提供不了任何服務。”這是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金元浦在今年女壘世錦賽期間接受采訪時說的一段話。的確,2008年北京奧運會志愿者的主題是微笑,但僅僅有微笑就夠了嗎?這位不愿意具名的北京奧組委官員對《環球》雜志記者坦言:“志愿者最起碼應該符合三個條件:有錢、有閑、有愛心。而我們的很多大學生志愿者恐怕除了有閑,其他的都很不夠。”
在雅典奧運會上,這位官員就曾遇到志愿者指不出路的情況,他因此擔心“北京大學生的生源大多來自外地,他們都對北京的道路、歷史文化等不熟悉,回答不出問題的情況或許會更多。” 在今年在京舉辦的世界青年田徑錦標賽和女壘世錦賽期間,有些北京志愿者的表現就不夠專業。據媒體報道,在田徑世青賽上,一位牙買加記者剛到朝陽體育中心時找不到混合采訪區,向一位志愿者求助,但得到的答復是:“非常抱歉,我也不太清楚,我只負責新聞中心內的事情。”另外,還有部分志愿者的外語水平較差,無法進行有效溝通,工作效率打了折扣。
該官員還對《環球》雜志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是否可以請大學的教師來當志愿者,包括離退休的老師,這些人的各方面水平更適合充當志愿者的角色。”曾參加過雅典奧運會志愿服務的胡濱對《環球》雜志記者說,他在那屆奧運會上看到許多年過半百、甚至六七十歲的老人作志愿者;這些人都是雅典本地人,對自己的城市非常了解。對于為什么北京奧運會招募的志愿者主體為本市高校的學生,北京奧組委解釋說,這主要是出于中國國情的考慮,大學生的最主要優勢就是語言水平。對于年輕大學生自身的不足,奧組委表示他們現在正努力改善,以求應對2008年的考驗。這其中就包括涉及了基本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知識在內的各種志愿者培訓項目。
在奧組委總部當前期志愿者的孫健是2008年奧運志愿者人才庫中的一員。對于他來說,在奧組委和女壘錦標賽當志愿者不僅是難忘的經歷,更是一種有效的鍛煉。在女壘錦標賽辛苦的服務過程中,孫健一下子就瘦了十幾斤。他說自己負責飯店服務這部分,有時需要連軸轉的工作。收費、分房、接待、解答一圈兒干下來的確很辛苦。但直接和客人交流更容易讓他找到成就感,幫助別人的過程他也覺得很好。而他和其他“同事”在工作中還總結出了不少經驗。很多外國運動員經常會到總臺咨詢各種問題,不到兩天,孫健就總結出了一個小冊子:“把客人可能問的問題、客人的需求分成幾類,比如主要購物點、西餐廳、離飯店最近的超市等。”當客人們看到小冊子時,覺得“我知道他想問什么,都覺得很神奇”。
(三)堅持
對于志愿者的工作,大多數人都會提到兩個字——瑣碎,而許多專家也不斷提醒著想從事志愿服務的人,志愿者工作的比我們想像的辛苦得多。 孫健對此深有感觸,他到奧組委的第一份活兒就是把京城入選酒店的信息錄入電腦。讓自己這個四年本科、兩年研究生的人來干這么“基幢的工作,他說當時心里感覺“很不舒服。”由于提倡“節約辦奧運”,“適應”了這個工作的孫健后來甚至會在復印機前挑揀能繼續用的復印紙。先后參加了雅典奧運會和都靈冬奧會志愿服務工作的馬澤仁也曾說:“志愿者是個很好的事情,但跟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樣。只有發自內心的熱愛,才能讓志愿服務成為一件快樂的事。”
兩次奧運會中,他都遇到身邊有志愿者中途退出的情況。在都靈嚴寒的環境下每天的工作都很辛苦,“很多志愿者做了幾天就‘消失’了,組委會也會采取一些措施來留住志愿者,比如增加崗位的輪換和發一些紀念品等等。但這些只是外部原因,能否堅持到最后,主要還是看志愿者自己。” 北京團市委副書記王粵也曾對媒體坦誠:“志愿者的熱情保留確實是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可能會有些志愿者因為各種問題在奧運會期間流失。”這也是北京這么早啟動志愿者項目的原因。
雖然奧組委志愿者部的一位相關領導向《環球》雜志記者說明,在北京奧運會上,不會出現純體力勞動的服務內容,但不可否認志愿者工作真的會很辛苦。這也是在采訪中大多數志愿者都承認的。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記者所接觸過的志愿者都能以良好的心態對待困難。孫健就有著很好的心態,他半開玩笑地對記者說,“是有點累,但我們的伙食真的很不錯,我就靠很多其它開心的事來鼓勵自己。”參加過雅典奧運會志愿者服務的胡濱也說:“在雅典雖然很累,但確實沒有一個人半途而廢的。”
目前,奧組委正為改善志愿者的條件做著許多必要的工作:奧運會期間,組委會將給每名志愿者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每個志愿者都有基本保障、志愿服務立法已經提上日程。 |